,像‘纸张纤维老化加速’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。在古代,修复古籍的匠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环境对古籍保存的影响,只是那时没有现代这样先进的设备,他们更多是依靠经验来选择合适的保存地点。古籍修复需要用到很多专业工具,比如我们常用的马蹄刀,它的刀刃呈弧形,非常锋利,在处理古籍书页粘连问题时,能精准地分离纸张,又不会对古籍造成太大损伤。还有竹起子,它一般用质地坚硬的竹子制成,在揭开古籍的裱褙纸时很有用,能巧妙地插入纸张之间,完成分离动作。”林宇坐在沙发上,眼睛一直盯着穆悦萱,他被她的专业和认真所吸引,忍不住问道:“那如果环境不好,古籍会怎么样呢?”穆悦萱看向他,耐心地解释道:“如果环境过于潮湿,古籍容易发霉,霉菌会侵蚀纸张纤维,产生霉斑,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纸张粘连;如果太干燥,纸张又会变得脆弱易碎,纤维之间的氢键断裂,出现‘纸张粉化’现象。所以我们的工作室配备了专门的设备来控制环境,比如温湿度监测仪和空气净化系统,以此保证古籍处于最佳保存状态。古代的古籍修复师们在没有这些设备的时候,会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应对,比如在古籍存放处放置吸湿的草木灰或者通风干燥的竹篾制品。我们还有一种工具叫排笔,它是用羊毛制成的,毛质柔软细腻,在给古籍书页上浆糊时,能均匀地涂抹,使浆糊分布得恰到好处,避免出现局部过厚或过薄的情况,从而保护古籍纸张。”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在讲解的过程中,林宇一直全神贯注地听着,他发现穆悦萱在谈论古籍修复时,眼中闪烁着一种独特的光芒,那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自豪。他又问道:“那修复古籍都需要哪些工具呢?”穆悦萱拿起放在茶几上的工具盒,打开后拿出一把小巧的镊子,说道:“这是我们常用的镊子,用来夹取纸张碎片或者细小的修复材料,比如修复古籍书页边缘的‘飞口’时就会用到。古籍修复工具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和改进的。在古代,修复工具多是匠人自己手工制作,材料也多取自天然。像这镊子,早期可能是用简单打磨过的竹片或兽骨制成。还有这种毛笔,不是普通的毛笔哦,它的毛质很柔软,是专门用于涂抹修复用的浆糊,我们一般使用小麦淀粉调制的浆糊,这种浆糊的‘糊化温度’和‘粘性’都比较适合古籍修复,能保证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对古籍纸张造成二次损害。古代修复古籍时,浆糊的制作更是讲究,不同地区、不同流派的古籍修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,有的会加入一些具有防虫功效的中药材。另外,我们还有棕刷,它是用棕毛编织而成的,在古籍修复中的‘托裱’环节,用棕刷轻轻刷平古籍纸张,可以让纸张与修复材料更好地贴合,同时排出空气,使修复效果更理想。还有针锥,在古籍装订过程中,需要用针锥打孔,以便穿线装订,针锥的尖端要足够锋利,同时也要保证不会划破古籍纸张。”林宇看着那些工具,眼中充满了好奇,他感叹道:“真没想到修复古籍这么复杂,每一个环节都这么讲究。”
讲解完规定后,穆悦萱带着他们正式开始参观工作室。她走到一个书架前,轻轻拿起一本古籍,小心翼翼地翻开,向他们展示书页上的破损情况。林宇凑上前去,仔细观察着。他看到古籍的纸张已经泛黄,有些地方还有虫蛀的小孔,书页边缘也有磨损的痕迹。他闻到了古籍散发出来的那种陈旧的味道,这种味道在他看来有些陌生却又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,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世界的大门。
穆悦萱指着古籍上的一处虫蛀痕迹,说道:“你们看,这里是虫蛀的,这是古籍常见的损坏情况之一。虫蛀一直是古籍保护的大敌,从古代开始,古籍修复师们就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应对。在古籍库房,会放置一些具有驱虫作用的香料,像芸香草等。修复的时候,我们要先用特殊的药水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