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章 一步一重山(2 / 3)

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2871 字 2天前

来是什么样子,只觉得应该是与那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场景有些类似。

“有一年上元灯会,老夫记得那夜朱雀大街上扎的鳌山足有十来丈高,火树银花不休,满城百姓出来赏灯,官家还命人在宣德楼前撒下金钱,那景象......借用欧阳永叔一句词,真真是‘灯火荧煌天不夜,笙歌嘈杂地长春’啊。”

“不过最难忘的还是州桥夜市的炊饼,刚出炉的炊饼夹着炙猪肉,再淋一勺杏酪,这味道在成都许久未吃到了。”

这时远处传来鼓声,赵抃猛然惊醒似的:“说这些陈年旧事作甚......你明天不是就要回泸州了?今天在成都城里随意逛逛吧。”

“是,这几日多谢先生教诲!”

陆北顾诚心实意地一揖。

虽然没待几天,但在成都的这段时间,他的收获非常大,尤其是赵抃教授他的诗赋学问,对于他应对县试极有帮助。

可以说,短短几天,他的诗赋水平就实现了坐火箭式的蹿升!

而他对悉心教导他的赵抃,也难免多了几分感念和不舍。

赵抃伸手抚着旁边已经凋零干净的梅树,看着年轻的陆北顾,眼里似是闪烁着自己年轻时的影子。

而这时,他忽然问道:“你可知老夫为何对你格外严格?”

“不知。”

“你确有经世之才,但大宋科举,诗赋不过关者,策论再好也是枉然,老夫不忍见一块好材料,毁在这地方上。”

“先生......”

见陆北顾辞色动容,其实这几日相处下来,对这个天资卓绝且悟性奇高的学生,赵抃也有些不舍,他想了想说道。

“老夫平生不置财物珍玩,临别之际,没有什么拿得出手送你的,便送你一首诗吧。”

随后,赵抃提笔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了一首诗。

“《示陆生北顾》

严师砺锷志,待汝跃龙门。

昔我青丝日,今君黄卷昏。

寒梅经雪淬,劲骨傲霜存。

莫叹春闱远,勤耕自报恩。”

陆北顾接过纸张,诗坛大家果然名副其实,这首诗赵抃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思考,可以说是援笔立就,却基本做到了律诗的完美无瑕。

从平仄和押韵以及结构上来看。

四个韵脚“门、昏、存、恩”全都是同一韵部,完全符合律诗一韵到底的押韵规范。

至于首句“严师砺锷志”倒是没刻意去押韵,因为五律的仄起式首句是不入韵的。

而颔联的“昔我”对“今君”,以及颈联的“寒梅”对“劲骨”更是工整对仗,完全符合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要求。

再加上其中时空、颜色、自然与人的几次相对,以及劝学做结尾的尾联与开头首联的呼应,可以说结构上也根本没有半点可挑剔的地方。

赵抃舒了口气,说道。

“科举这条路,一步一重山。”

“天下英才,但凡选了这条路,全都是一重重山崖硬捱过来的,每过一重山,便是一处新境界,回首望去,全是坦途。”

“你现在的诗赋,已经可以应付县试了,把老夫送你的手稿好好研读体悟,相信你只要勤加练习,未尝不可能今年一鼓作气通过州试。”

陆北顾连忙问道:“若是通过了州试,学生可否还来成都寻先生?”

“到时候大抵是寻不到老夫了。”

赵抃看着他说道:“等完成了今年的秋粮征收,老夫就将被调任到御史台担任司谏了。”

大宋文官制度就这样,为了防止有人在某地盘踞太久成了地头蛇,几乎所有文官的差遣,都会每隔几年进行调动。

所以,经常能看到有些知州,跟遛狗一样不停地在各州之间来回调任。

见陆北顾有些怅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