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章 国朝悬案(2 / 3)

大宋文豪 西湖遇雨 3037 字 2天前

怕力量失衡......若是不给你上点掣肘,三司使加上两位参知政事就足以抗衡他们,尤其是现在正值多事之秋,官家的态度也拿捏不准。”

“他们要是这么做,那这烂摊子谁爱收拾谁去收拾,我继续在成都待着。”

张方平呵呵一笑,只道。

这时候赵抃忽然看着湖面问道:“你说,官家有没有可能在钓鱼?”

“你是说?”

张方平皱起了眉头,旋即用力地摇了摇头:“不太可能,现在好不容易才稳定几年,经不起大的折腾了。”

赵抃没说话。

而张方平转头看向他:“你呢?御史台里可是不好待,那里更是派系林立。”

赵抃笑道:“司谏掌讽谕规谏,凡朝廷阙失,大事廷诤,小事论奏,凭本心做事即可,有何不好待的?”

“亏你还笑得出来。”

张方平撇了撇嘴角,说道:“范镇还兼任着侍御史知杂事,他可是总管御史台庶务,我是怕你们两个待一起犯冲。”

“不说这些了。”赵抃突然说道,“若是真的复任三司使,要不要改盐钞法?”

“当然要改。”

张方平理所应当道:“陆北顾拟的那份奏疏,我命人经汉中去华州送给范晋公过目了,盐法即便真的要动刀子,也是由他来亲自操刀的,这事只有他能做。”

“陆北顾这计划终归是稳当的。”

赵抃说道:“所有步骤都是有现实基础,又环环相扣,既有新意能解决问题又不激进,比骤然冒进革新强得多。”

“不错,我很欣赏。”

张方平说道:“国朝大事哪是想当然来的?即便不是萧规曹随,那也要有个基础,根据前面的事情一点一点改,一旦骤然变更,不仅上下无所适从,而且是一定会出大乱子的......当年庆历新政的时候我就知道,天下事急不得。”

“说倒是会说,我看你也挺急的。”赵抃打趣道。

“国朝如此,看着干着急罢了。”

张方平看着赵抃问道:“你觉得陆北顾其人如何?”

宋代士大夫群体,是很热衷于提携、培养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潜力的天才少年的。

原因就在于维持了数百年的门阀被“考不进长安就打进长安”的黄巢所摧毁以后,在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下,根本形不成新的门阀,宋代士大夫的阶层流动性相当之高。

底层纯牛马的后人能靠读书做到宰执,宰执的后人倒是不至于沦落到纯牛马,但是家里后代如果没有读书考科举的天分,很快就会阶层滑落。

而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,因为谁都无法确定后代的天赋到底如何。

那怎么办?

两个办法,一个是著名的“榜下捉婿”,宰执高官直接去进士榜下抓女婿;另一个就是提携后辈,收门生。

所以,对于陆北顾这种天赋肉眼可见的天才少年,张方平和赵抃给予一定重视,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

“哪方面?为政还是治学?”

“为政。”

“是个好苗子,看事情总有自己独到的想法,而且做事不冒进,喜欢有条有理循序渐进,宦海沉浮一番,假以时日定为国家干臣。”

“那治学呢?”

赵抃笑笑:“勤学苦读有范希文遗风,中举人定是不成问题的,至于能不能中进士,得看造化。”

张方平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,赵抃这话不是不看好陆北顾,恰恰相反,这是很看好。

因为在大宋如此残酷的科举录取率下,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走到最后,尤其是陆北顾如今的学问,距离进士的水平还差的很远很远。

但“看造化”,本身就说明了赵抃是对其寄予了极大希望的。

张方平笑道:“若是能中个进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