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证其“猛于虎”的残酷现实。
“由是观之,为政之道,其本安在?《尚书》云:‘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’《孟子》曰:‘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’
故欲守位安邦,必以仁心行仁政:一曰养民。制民恒产,薄其赋敛,轻其徭役,使耕者有其食,织者有其衣,仓廪实而知礼节;二曰教民。兴庠序,明人伦,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使民有耻且格,远刑罚之威;三曰任贤。进忠良,退谗慝,使泽必下究,情必上通,则苛政无所滋生;四曰节用。人主躬行节俭,去奢靡,惜物力,则上行下效,民力自舒。”
此段由“苛政之害”自然过渡到“为政之本”,引《尚书》《孟子》确立“民本仁政”的根基,条分缕析地提出“养民”、“教民”、“任贤”、“节用”四项具体仁政措施,逻辑清晰,引经据典,切中要害。
可以说,每一点都直指苛政产生的根源,并给出正面解决方案。
“昔者文王视民如伤,成康刑措四十余载;文景与民休息,遂有仓粟红腐之盛。此皆行仁政而致太平之明验也。
而桀纣以炮烙为乐,始皇以峻法为威,隋炀以巡幸糜天下,其祚之短促,身之陨灭,岂非‘苛政猛于虎’之反噬欤?”
倒数第二段,陆北顾举例正反对比,以文王、成康、文景之治的盛世,对比桀纣、始皇、隋炀帝的暴政亡国,用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仁政兴邦、苛政亡国的铁律,点明“苛政猛于虎”最终会反噬统治者自身,增强经论论述的深度与说服力。
“今圣天子在位,仁德广被,励精图治,诚四海生民之福也。然前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为政者当深体夫子‘苛政猛于虎’之戒,常怀戒惧,以仁存心,以民为念。使猛虎匿迹于山林,而仁风翔洽于闾阎,则邦基永固,盛世可期矣!谨论。”
结尾呼应现实,颂扬当朝官家仁德,同时以“前鉴不远”警示,强调需时刻铭记孔子箴言,常怀戒惧,推行仁政。
最后一句以“猛虎匿迹”、“仁风翔洽”的鲜明对比作结,寄托对“邦基永固,盛世可期”的美好愿景,点题升华,余韵悠长。
笔落,陆北顾心中一片澄明。
经义之论,不在辞藻华美,而在义理通达、切中肯綮。
从孔子的悲悯之叹,到对苛政如虎的具象化鞭挞,再到仁政四纲的条陈与历史兴亡的印证,最后归于对当世的期许,结构严谨,层层递进,义理透彻。
这一次的经论,他不仅运用了集会所得的经验,更融入了白沙先生教导的经义深度和自身对大宋社会的观察,自觉比那晚在观澜社的论述更为凝练、深刻、周全。
他已将胸中所学、心中所思,尽付于此篇《论苛政猛于虎》之中。
陆北顾把自己的卷子都检查了个遍,心中暗暗估计了一番。
帖经,他肯定能拿到满分;墨义,有一两道极难的辨析题可能回答的有瑕疵,但也绝对是高分;诗赋,无论是《赋得‘君子以自强不息’》还是《大禹惜寸阴赋》,可以说从科举诗赋角度来看,全都是上乘之作;策论,作为他的最强项,这次发挥的可以说是完美至极!
毫不夸张地说,经过一个月的白沙先生特训,以及他超乎常人的悟性和努力,现在他的实力,比一个月前考分社考试时候,绝对还要强一个档次!
而这种飞快的进步速度,也让陆北顾对于今年的州试有了信心。
州学,确实跟大部分都是混子的县学不一样。
州学是由各县历年最优秀的学生所组成的,可以说汇聚了一州的天才。
但天才,也有高下之分!
对于陆北顾这种既有天赋又有经验还肯努力的超级天才来讲,不是每个月,而是每一天,每一秒,他都在不断地训练、吸收、进化!